为你推荐的美文:
优美散文 | 优秀散文 | 散文欣赏 | 精美散文 | 经典散文
与往年不一样,今年的清明雨未纷纷。炽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像极了一杯高浓度的烈酒,灌醉了我的清明。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清明节随笔散文》,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作文网。
清明节随笔散文【一】我已经很久没有过清明节了。今早在朋友圈看到一段关于清明节的分享,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这段分享引发了自己对清明节的思考。清明节无法回家,以这样的方式来度过这个特别的节日,或许是个不错的尝试。
朋友圈的这段分享说:相传,清明节是晋文公为感谢重臣介子推当年的活命之恩,并告诫自己要完成“治国清明”的承诺而设立。“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分享最后抛出了这个观点。不失为一个通情达理又明白晓畅的诠释,但又认为清明节的意义不止于此,我觉得。
清明节的寓意凝聚在祭祖扫墓的仪式中,我对于清明节的思考也聚焦在祭扫仪式上。
“仪式”往往包含了许多意义,“仪式”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原因在于它镌刻着生命发展的烙印,这些烙印是无论沧海桑田、人世更迭也留在人们心底的。“仪式”随着血脉传承穿越时光,让后辈与祖先建立起联系。人有生死,但生命从未停息,未停息于一个一个的“仪式”传承之中。行走于茫茫宇宙是孤独的,如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人会感到莫大的恐慌。生活中的“仪式”,就是为了确立我们并非独自一人。
清明扫墓祭祖的仪式中镌刻了什么内容呢?纪念先祖,缅怀已逝的亲人,感恩先辈赐予我们的血脉,祈祷先人庇佑后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庄重的扫墓仪式中所寄托的。问题是,如果祭祖扫墓只有以上几层内容,怕是无法历经岁月的烟火仍有强大的感召力的。在那些我们能够诉说出来的愿望背后,应该还有一个更本质的渴望。这层渴望朋友圈的分享把它归纳为“感恩”,而我更认为是:人对生命的看重。
人从来不是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间,我们从先祖那里得到了家族的骨血,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家族奋斗的印记。不仅如此,我们还肩负着继续发展的使命,把血脉、志向传承给下一代。一次一次的祭祖、扫墓,其实是确认我们的身份和使命,促使羸弱的个体走向史诗般的壮阔;是告诉自己:我们正沿着先祖追寻的脚步,继续往前,去创造更伟大的生命。祭祖扫墓是给生命加持能量,让自己站在先祖的身旁看见生命无限的可能,去缔造新的传奇。
站在巍巍青山头,追思远去的亲人之后,吹着四月里的风,你的心里是否涨满了对生活的希望?我想我是这样的。
清明节随笔散文【二】前些天开完社团会议,会后留下来和一些朋友留下来聊天,突然聊到清明是不是要出去踏青的问题,这个时候美丽的阡陌大人突然很惊诧地看向我们,
“清明踏青?清明是踏青的时候吗?”
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看着她那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纵然是我这种已经习惯于以打击她为乐的男人,也不忍心此刻来点明她的无知。
回去想想,却只能无奈的苦笑,这个时候我才发现真正无知的究竟是谁。
清明踏青?在这北国大地,哪里来的清明踏青。
不是说在这中华大地的最北端,和春天的约会总是那么晚。而是在说,在这白山黑土的东北三省,清明从来都不是一个踏青的时候。
那清明究竟是做什么的时间呢?老乡会昨天突然发来一个消息,说是要组织老乡们去扫墓,杨靖宇的墓地。
醍醐灌顶。突然明白了团支书那迷惑的眼神的原因,在这片充满了血性的大地上,清明从来都不是踏青的时间。
暑假的时候,《少帅》强势霸屏。作为一个已经对电视剧麻木的宅男,终于再一次为一部片子感动热泪盈眶。不是因为偶像文章的再一次付出,仅仅只为生活在这片北国大地的人们的血性。
有些时候总是想不通在那段抗日岁月里,东北三省的人们究竟如何在日本关东军100多万人的残酷统治下没有丧失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尊严的?不过这个问题在我在跟卖水果的大爷聊完天之后就再也没有疑惑了。
“大爷,过几天就清明节了,不打算去郊区踏青吗?”我提着一袋苹果跟大爷套近乎。
大爷一脸鄙视地看着我:“一看就不是东北人,清明是踏青的时候吗?清明应该去烈士墓地扫墓。”
清明节随笔散文【三】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受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如今我离开家乡的黄土地操作已经好几个年头了,如果不是今年清明有法定的节日假,还真的没注意到这个应该受重视的节气了,是因为什么让我们失去了或者说减弱了对季节的感受度?“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暮春风光又在哪里?在广东打工,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汽车水龙。当然,城市绿化在广州是搞得好的,马路旁边的常青树一年四季都郁郁青青,稍具规模的工厂里也绿茵铺地,整洁亮丽。然而这些风景都不是季节的反应。生活在其中的公民每天都重复着昨天的工作,每天都看着昨天的风景。是因为紧张的生活节奏,抢去了我们感受自然的时间?还是因为雷同的视觉效果减弱了我们对自然的感觉?
我们经常听到热情的“返回自然”的高呼,同时我们也每天为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现代文明损毁着自然,这是一种矛盾,还是我们“返回自然”的热情有着太多矫饰?世界工业文明创造了太多的奇迹,电的发明,捣毁了上帝白天黑夜的明确界限,机电的发明强壮了人类限定的力量,各种运输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世界的时间空间。我们当然不能在享受现代文明创造带来的种种便利时简单地矫情地诅骂它对自然的破坏,但是我们能不能节制一下对文明享受的过度的欲望?
一个国家落后肯定遭到侵略,一个民族落后就会被人歧视,所以“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你要发展,你就要污染大地摧毁大地,你不污染大地摧毁大地就无法发展。因为贫乏所以我们希望拥有,想要拥有就必须创造。于是世界已经拥有损毁地球n次的核武器来维护“安全”的高科技,也有无数与时共进的精英购买了自己的小车,然而小车也附载着他们所厌恶的废气和拥挤。也许我们应当改造自己古典主义世界观,我们应当接受这样的世界观,“美好的世界就是死亡无所不在的世界”。
诗意的田园生活或许已经过时,它只是精神领域里的一种“乌托邦”。毕竟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只与文明同步。然而,如果我们果真丧失了精神领域里的“乌托邦”,那么我们的文化又在哪里生根,又应该去哪里发芽?难道我们的生命只能在无休止的创造和索取中混混沌沌吗?人生的意义再不需要感受和思考?
对季节的感受应该是一切生物最基本的身体感受,所以古人在混沌中总结了年岁的更替,四季的循环,又细分二十四节气。我们不能因为文明的发展,有了电台的“天气预报”而沦丧这最基本的感受。我们单调地重复着每天的工作,这种单调的循环规律是否正在麻木着我们对生活脉搏和更高规律的领会?
自改革开放至今天已经有三十个年头了,有多少生活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贫瘠山区的善良农民也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奔向了富饶文明的都市,我们一同创造和享受着现代化的富裕与文明,也一边遗忘和忽略我们的生命根源。我们用劳动换取纸币,用纸币换取赖以生存的生活物资。于是,我们逐渐与土地间隔,与自然陌生,“乃不知有季,无论春秋”。
在如此文明的今天,我们可以在任何季节在超市、菜市场购买到任何蔬菜,它们甚至比我们自己耕种出来的还要干净漂亮,但是,为什么我们品尝起来却总觉得好象缺乏了一种什么味道?我想,这里肯定有自然的味道,因为“物有其时”。任何生物都有它生存的规律,并不只是它适合生长的温度和湿度,所以它们尽管也发芽、生长、成熟,却滋养不了自然的气息。我想,这里应该还有情感的味道,因为我们享用的只是一个没有过程的结果。就象一次没有爱情的交媾,它只能解决你生理的饥渴,而不能融入你情感的共鸣。
幸福不等同于享受,与文化应该不等同于文明,也许前者更偏向于心灵的陶醉与陶冶,与实用的功利无关。当我们的身体在公司商场穿梭往来的时间之余,当我们的身体在现代文明的物质享受后,我们的精神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值得迷恋和向往的文化润释?说实话,我很感谢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创造,否则,我们想象和体会不到社会历史的进程变迁,但是,我更感激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否则,我不会象这样的思考与自审。
忽然记起黄庭坚描写清明的一段:“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就是这样春意怏然的季节,气温渐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种和感应生机的好时候。此时,生活在异地的游子不能与家乡父老一起育秧种瓜,但我现在分明看到了春日融融中,你们赤脚探入春泥的小心与惬意;烟雨蒙蒙中,你们披一件蓑衣,左手持瓜苗,右手持小锄的精心与虔诚。河边的垂柳,小坡的荆棘以及灿烂的油菜花正与你们一起享受和妆扮着自然的娇娆。
清明节随笔散文【四】一早上网,依照习惯,总要上几位朋友的博客转转。在东方那里,看到了昨天的一个帖子:《梦见毛主席》。
如今,还能把梦见毛主席当一桩“大事”来记,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但正因为这种不合时宜,也特别令我感动。尤其是博文最后的一段:
早晨起床时,我兴奋地对先生说:“猜猜,我昨晚梦见谁了?”先生猜了几个,当然都猜不中。我说:“你一辈子也猜不着的,我梦见伟大领袖毛主席了!”呵呵,真稀奇,居然梦见毛主席!
读完后心里就想,我这么爱做梦的一个人,怎么就从未梦见过毛主席呢?
今天是清明,所以,特别地会想到故人,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当然还有自家的长辈,祖母外祖母还有舅舅姑妈等等。我不信天堂之类,心之深处,却难免不自觉地往那些虚无飘渺的事儿上联,暗自祝福,愿天上也有一个人间,愿已经离去的伟人亲人都能安康快乐。
想到了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
然而,有谁能够证明或者确知,人死真如灯灭?几千来人们代代相传的那些故事,一定都是荒诞的杜撰或捏造?
所谓的死了,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存在的形式转换?
哈哈,想得有些美吧。不过,这样想想又何妨,无非是活动活动心眼儿罢了。
于是又想到了林妹妹,虽然今天不是葬花日。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林妹妹也太杞人忧天了。等那一天,要是你没了知觉,是谁都无所谓;要是你还可以用另外的一种方式感知一切,自然会知道那一个人是谁。不是吗?
既然活着,好像就不必去想那个另一种状态,因为想也没用。
还是放只歌听听吧——随意点开一个,《蜗牛与黄鹂鸟》。不错,无论蜗牛还是黄鹂,它们都有生命,只不知它们会不会对今日之日也作一点别样思考。
上了优酷,本意是想几个好看些的电影,不料头一眼看到的却是个卖花姑娘的视频。好奇地点开,看着看着,流泪了,因为她让我想到了几年前的汶川。
想说的很多,却什么都说不出,默默地把这个视频下载下来,然后在这里写上几句,以证明我今天想过什么,为这清明。
清明节随笔散文【五】一直都很喜欢杜牧的那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作者喻情与景,让人似乎看到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中,独自站在异乡的路上而感受到的那份浓浓的乡愁。他也许此时正在思念家中的亲人,亦或是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不由得想起了已逝的故人,无处释放的愁怅,又哪里是一杯杏花酒所能浇灭的呢?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有清洁明亮之意。意谓在这段时间里,雨水较多,空气清洁,气温回升,阳光充沛。这是一个我们汉民族祭奠先人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适合外出旅游的一段时光,古人所说的“踏青”也大致就是指的这段时光。这时温度适中,柳树发芽,田野里各种花都竞相开放了,莺歌燕舞,花香阵阵。晚上,夹杂着香味的晚风透过窗子,吹的人神清气爽。此起彼伏的蛙声回荡在乡村的夜空里,把你的思絮带飞到遥远的空间,任你喜也好,忧也罢,都不得不折服于大自然的魅力所在。
记得小时候,每年到了清明,母亲便早早的到菜地里割回一篮韭菜。这是我们老家的习俗,清明要吃“头刀韭”,割回来的是那一年的第一茬韭菜。老人们认为清明这天吃了韭菜,能清心明目,保证这一年都健健康康。而我们也有自己的事要做。首先要到柳树上砍下几根嫩绿的枝条,分别插在门头上和屋檐下,据说这样可以避邪。同时老百姓相信“清明要明”,清明这天如果晒枯了屋檐下的柳枝,那这年一定有个好收成,所以有句谚语“清明晒死柳,馒头噎死大黄狗”。而我们更喜欢折下一根根柳枝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既滑稽有趣,又能享受到浓浓的清香味儿。如果把柳枝儿截成短短的一截,内部掏空,便做成了笛哨,放在嘴里呜呜的吹着,满村的笑着,跑着。
其实,清明的很多传统习俗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他就是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据史料记载,晋文公早年曾有过一段流亡生活,介子推便是当时追随他的人之一。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介子推“割股啖君”,割下自己的肉填饱了晋文公的肚子,救了他一命。后来晋文公登了基,很多追随他的大臣都得到了重用,唯独介子推隐身于绵山之中一直不愿出仕,晋文公于是想出了一个不太高明的计策:令人四面烧山,想以此把子推逼出来。据《东周列国志》记载:“于是放火烧山,三日方息,子推终不肯出,与老母相拥,死于枯柳之下……”焚林之日,恰逢清明节气,百姓怜惜子推之死,因为他死于山火,所以家家不忍生火,自愿吃冷食一个月,后渐减少为三天。因而又把清明的前一天称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家家都在门上插上柳枝,欲招子推之魂。同时焚烧纸钱,设野祭。所有这些,可能也就是后来清明要扫墓祭祖的风俗习惯的起源吧?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人们也更加注重清明节扫墓祭祖这些传统文化了。每当这时,有人长途跋涉,有人全家出动,就是为了要在先人的墓前表达自己的哀思。而且,现在生活压力很大,人们外出祭祖的同时,也正好能放松一下自己的身心呢!
推荐阅读:
清明节散文
清明节伤感散文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
清明节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