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篇45: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过渡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搜刮,战争破坏。
(二)“一五”计划(1953-1957)
1.背景
(1)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缺乏(汽车、飞机、冶金、矿山、发电等)大型机器设备制造业。
(3)苏联经验和苏联援助。
2.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
3.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飞机制造厂投产。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改造:走集体化道路,建立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4.意义: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一)中共“八大”(1956)
1.背景:“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内容
(1)正确分析国内矛盾:
人民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明确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评价: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二)探索中的失误(时称“三面红旗”)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特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2.“大跃进”:工业超英赶美;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特点: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等盛行。
后果: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平均主义,“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后果: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1)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2)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消耗资源,效益低下,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1.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
2.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调整: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和速度)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文革”时期)
1.国民经济的劫难
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2.1973年出现复苏
原因: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3.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原因:邓小平实行全面整顿,实质是纠正“文革” “左”倾错误。
【思维拓展】
一.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转 型
表 现 (特 征)
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1956年,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所 有 制: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体制:自然经济、自由市场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 (模式)。
政治
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确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文化
发展人民(工农)教育、文化
1.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向工农开门;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提出“双百”方针。
外交
独立自主,一边倒、与苏联结盟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经济
(1)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改革开放,尊重经济规律,发展市场经济。
2.政治:建设民主法治,依法治国。
3.文化: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
三.“文革”的教训和启示
教训:
(1)政治:践踏民主法制,践踏公民权利和人身自由。
(2)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破坏社会生产力。
(3)文化: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愚昧、迷信盛行。
启示:
(1)政治: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民主法治,依法治国。
(2)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市场经济。
(3)文化: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
复习回顾:
44:第一次工业革命
4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4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1: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4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更多历史往期内容可在对话框回复“历史”查看
年轻的我们
唯一要做的
就是向上生长